《偷自行車的人》
基本信息
片 名
偷自行車的人
用戶評分 8.9
國 別
意大利
語 言
意大利語
影片類型 劇情 經(jīng)典
更多中文名 單車失竊記 、單車竊賊
更多外文名 Ladri di
biciclette
時 長 1小時33分鐘
聲 效 Mono
色 彩
黑白
版 本
膠片
上映信息
意大利 1948-11-24
法國 1949-08-26
美國 1949-12-12
美國 1949-12-13
瑞典 1950-02-27
西班牙 1950-06-05
演職人員:
導(dǎo) 演 維托里奧·德·西卡
編 劇 Luigi Bartolini、塞薩·柴伐蒂尼、Oreste Biancoli、素索·切奇·達米寇、維托里奧·德·西卡、Adolfo Franci、Gerardo
Guerrieri
演 員 蘭貝爾托·馬吉奧拉尼飾 Antonio Ricci、恩佐·斯塔尤拉飾 Bruno
制 片 Nino Misiano、Umberto Scarpelli
攝 影 Carlo Montuori
剪 輯 Eraldo Da Roma
原創(chuàng)音樂 Alessandro
Cicognini
造型設(shè)計 Antonio Traverso
副 導(dǎo) 演 Luisa Alessandri、Gerardo Guerrieri、賽爾喬·萊昂內(nèi)Sergio Leone
音 效 Biagio Fiorelli、Bruno Brunacci、Mario Montuori
制作機構(gòu) Produzioni De
Sica
發(fā)行機構(gòu) Continental Home
Vídeo、Asociace Ceskych Filmovych Klubu (ACFK)
獲獎情況:
奧斯卡金像獎第22屆(1950) 獲獎:1提名:1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第7屆(1950) 獲獎:1
獲獎:最佳外語片(電影類)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羅馬.失業(yè)工人安東在職業(yè)介紹所門口等了兩年,終于被叫到了名字,他被介紹到一家廣告公司去貼廣告,并被告知,需自備自行車.安東的自行車已進了當(dāng)鋪,他只好假裝有自行車.回家告訴妻子瑪麗亞,瑪麗亞把床上的床單和衣服等送進當(dāng)鋪贖回自行車.第二天喜氣洋洋去上班.由于工作不熟練,貼海報時動作太慢,注意力太集中,身后的自行車被偷.當(dāng)他轉(zhuǎn)身時小偷已把自行車騎走了,他報告警察局也沒用.第二天安東帶上8歲的兒子和三個伙伴去市場上尋找失竊的車,在經(jīng)常銷贓的市場邊果然看到偷車賊在與一名乞丐講話,趕上叫喊抓賊,賊見勢騎車就逃,追了一陣追不上,安東和兒子布魯諾夫又去找這名乞丐,乞丐幫他去抓偷車人,乞丐死活不肯,兩人的爭論影響了教堂布道的氣氛,被教民們趕出來,乞丐乘機逃掉,在追趕乞丐時布魯諾夫餓了,他對父親說:還是在教堂領(lǐng)了食物吧.安東神經(jīng)再也支持不住了,打了兒子一記耳光,布魯諾夫十分委屈地哭了. 當(dāng)安東在橋邊又找到乞丐時,只聽見有人喊:孩子掉河里了,安東以為是兒子投河了,急忙趕去,原來不是布魯諾夫,乞丐又跑了,安東回到兒子身邊為了繼續(xù)找車子,又到一居民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偷車人和車子.正要和偷車人評理要車時,偷車人假裝昏倒在地,周圍居民反誣告安東是偷車賊,要扭送警察局,原來他們都是同伙.父子倆無奈又走了.萬不得已安東也偷了街上的自行車,被車主抓住,挨了打,還要送警察局,在布魯諾夫的哭求下,車主才松了手.大街上車水馬龍,在茫茫人海中父子倆拉著手流著淚對視著,鏡頭越拉越遠(yuǎn)。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新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品 1949年獲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歷年來在大大小小的評選中都能入圍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一部簡單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導(dǎo)演維托里奧·德·西卡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演好一個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劇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編劇塞薩·柴伐蒂尼創(chuàng)作出來,他聯(lián)合了多位從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躍于影壇的重要歐洲導(dǎo)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為了這部電影而參觀了一家妓院以及后來看面相女人的房間,這個女巫后來也成為影片中的一個角色。我們從這些記載中認(rèn)識到,德·西卡以及編劇,完全的低成本制作,所有場景在羅馬街頭實地拍攝,以平民化的劇情推進,既不說教,也不升華,最徹底地接近那些戰(zhàn)后的特殊時期,即意大利經(jīng)濟癱瘓、陷入困境的大時代背景,從中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偷自行車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復(fù)述出來,劇本最初源于一則兩行文字的新聞:一個失業(yè)工人和他的孩子,為了尋找他們丟失的自行車在羅馬街頭奔波24小時,結(jié)果一無所獲。而在這部電影當(dāng)中所要講述的其實也就這么簡單。 里奇是一個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條件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實際上里奇沒有車。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瑪麗亞便把家里所有的床單拿出去典當(dāng)。有了自行車之后,里奇從事的工作就是到處張貼海報,在電影院的廣告欄里粘貼了巨大的麗塔·海華斯的電影海報,這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好萊塢光鮮亮麗的世界,一個是新現(xiàn)實主義的日常生活?,旣悂営谑侨ジ兄x預(yù)言里奇能夠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車放在門口也上樓去看。此時德·西卡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大家都以為當(dāng)里奇回來的時候自行車已經(jīng)被盜,但是它仍然還在。 隨后,毫無疑問,車還是被偷了,被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四處尋找自行車。在大城市羅馬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就連警察局也愛莫能助。終于里奇決定放棄了,他對布魯諾說:“你必須活著同時忍受著痛苦。” 此時他已被絕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后,他問兒子:“想不想來點批薩?”于是他們烈士般地走進一家餐館,安東尼奧甚至給自己要了點酒。稍后不久,里奇意外認(rèn)出了偷車賊然后追蹤他進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丑陋的圍觀者。警察的到來也沒有起作用。終于在影片最著名的這段場景中結(jié)束,里奇妄想為自己偷一輛車,延續(xù)了偷車和貧窮的循環(huán)。
非職業(yè)演員的經(jīng)典演繹 新現(xiàn)實主義,作為一個電影學(xué)術(shù)語,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義,但是它通常指的是電影中工人階級的生活,設(shè)置在貧窮的文化背景之中,并且暗示這樣的信息如果財富能夠平分社會將更加合理。主演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是一名非職業(yè)演員,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職大軍的行列中并且非常絕望的男人里奇。根據(jù)德·西卡的介紹,在籌拍《偷自行車的人》的時候,有一位美國制片商愿意提供數(shù)百萬美元的資金來贊助他,但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啟用好萊塢當(dāng)時大紫大紅的演員加里·格蘭特來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沒有答應(yīng),他決定不用任何的職業(yè)演員。 德·西卡在羅馬的就業(yè)市場中尋找到一位當(dāng)時真正處于失業(yè)之中的工人來扮演他的安東尼奧,一個在街上看熱鬧的男孩來出演安東尼奧的兒子,他的妻子則由一位新聞記者來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煉鋼工人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繹了這樣一個日后成為永恒經(jīng)典的角色之后,又回到了羅馬的就業(yè)市場中重新陷入失業(yè)的危機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這么評價他:“他是寧可要現(xiàn)實,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閃閃發(fā)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轉(zhuǎn)載鏈接:https://www.1905.com/mdb/film/1976114/
復(fù)制成功
×